苏轼生平(家世)

2018-01-12 11:33 阅读(?)评论(0)

此图采自网上

 

按苏洵所撰的《苏氏族谱》:“苏氏之先,出于高阳。”这位高阳氏,就是颛顼,用现代史学术语,为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,传统的说法,正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。

有意思的是,春秋战国时的屈原在其《离骚》中自报家门,也称“帝高阳之苗裔兮,”如此说来,苏轼和屈原,虽然异代不同时,上溯若干五百年,居然是同吃一锅饭的一家人。文化上的诗意传承,果能与生理上的DNA延续契合,也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。

时下国人修撰家谱,多能找到显赫的远祖。诸如,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与作家周树人的共祖为宋代哲学家周敦颐,香港船王包玉刚为宋代清官包拯后裔,电影导演谢晋为东晋政治家谢安的多少代孙等。有没有虚荣作伪之嫌?

这个问题,想想应不难解释,今人固然都由上古远祖开枝散叶而来,上古初民却并非人人都有苗裔繁衍至今。在高阳氏们所在的人类早期,部落首领之类的权力强者,同时也是生理的强者,应颇似动物兽群中通吃群中雌性的雄性王者,较之常人拥有更多生殖资源,子孙兴旺是自然的事。据说,蒙古国的科学家通过在欧亚大陆广泛采集DNA证实,年代还在苏轼之后的成吉思汗,一脉血胤估计已有三千多万,几乎每一百人中,就有一人是铁木真的子孙。我甚愿相信,今之大多数人,理论上都有著名祖宗可资归附,只不过不是人人都有兴趣、且有能力稽古钩沉而已。

仍据苏洵的《苏氏族谱》,高阳“其后有昆吾,昆吾之后其一始姓苏,至周,有忿生为司寇,周公称之。”这位苏忿生,可谓华夏苏姓中,第一位有头有脸的人。之后不用说老苏家人才辈出,即便浅层次读史,也可轻易找到两个著名人物,一是战国时,凭三寸不烂之舌,游说六国合纵抗秦的苏秦,二是汉武帝时,持节出使匈奴,被扣而不屈,北海牧羊十九年的苏武。于四川眉山苏家有意义的是,东汉顺帝时,一个名叫苏章的做了冀州刺史,其子孙开始生活在赵郡栾城,地点就在今天的河北省内;唐武则天时,赵郡苏家出了一个苏味道,其先是做朝廷高官,后来贬到四川做了眉州刺史,眉山始有苏姓。

这位苏味道,不仅官运亨通,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,即跻身相位,而且也有才名,与杜审言、崔融、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,其代表作五言律诗《正月十五夜》,咏洛阳元宵夜花灯盛况,虽不及后裔苏轼的文采,也颇有可观:

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。暗尘随马去,明月逐人来。游伎皆秾李,行歌尽落梅。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。

但善为诗文的苏味道,从政却阿谀圆滑,《旧唐书》载:“味道善敷奏,多识台阁故事,然而前后居相位数载,竟不能有所发明,但脂韦其间苟度取容而已。尝谓人曰:‘处事不欲决断明白,若有错误,必贻咎谴,但模棱持两端可矣。’时人由是号为‘苏模棱’。” 成语模棱两可,即出于此公。任是如此,后来还是断送了前程,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罪名竟是依附则天武后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,可谓成也阿谀,败也阿谀。

苏味道被贬出朝廷,诚是个人的不幸,来到眉州遗下苏氏一族,进而有了三苏,却是文学的大幸。设若苏味道不被贬,或被贬不来眉州,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史,不可能是今天的局面。

而苏味道虽然人品有瑕,祖宗恩泽不能忘,三苏铭记其来所自,文章、诗词、书画上的署名常为赵郡苏洵赵郡苏轼等;苏辙被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,其作品集就叫《栾城集》。

苏味道做眉州刺史不久,复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,尚未成行即去世,四个儿子三个离开眉州,只老二苏份留了下来,为眉山苏家第一个本土意义的祖宗。

但苏份其人儿孙所知甚少。苏洵之父苏序说:苏氏自迁于眉,而家居眉山,自高祖泾则已不详,自曾祖釿而稍有可记。”这位苏釿,即为苏轼和苏辙兄弟的五世祖,苏序形容其“以侠气闻于乡间”,既称“侠气”,想来已有迥然不同于“模棱”的气质,可惜语焉不详,未见可证其风采的事迹。

然后是四世祖苏祜,苏序说:“吾祖祜最少最贤,以才干精敏见称。”虽然子孙于祖宗总说好话,且仍是只言片语,较之于五祖,还是可见其用语的细心斟酌,以道出不同的样貌。

然后是三世祖苏杲,亦即苏序的父亲,苏序的介绍就详细得多:“吾父杲最好善,事父母极于孝,与兄弟笃于爱,与朋友笃于信,乡闾之人无亲近,皆敬爱之。而苏杲最突出的美德,还在对于财富见识高远。宋朝平定西蜀后,当地显贵纷纷低价变卖房地产业,迁居汴京效力新主,这给当地人一个收购廉价产业的机会,苏杲却不去占这便宜,理由竟是害怕牵累儿子。终其一生,田产不过二顷,住宅破旧也不修葺,却爱散财助人而不让人知,说是“多财而不施,吾恐他人谋我;然施而使人知之,人将以我为好名。这四句话,前两句还只为全身远害,后两句直是共产党人的境界,可与雷锋一比了。

然后是二世祖苏序,儿子苏洵的《族谱后录下篇》和孙子苏轼的《苏廷评行状》,对其多有记述。概而言之,似可罗列以下特质:

虽不着意读书,却并非无文。用苏洵的话说:“喜为善而不好读书。晚乃为诗,能白道,敏捷立成,凡数十年得数千篇,上自朝廷郡邑之事,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,皆见于诗。

也似乃父苏杲轻财好义。将苏轼夸赞祖父的文字白话道来:乐善好施,急人所困,甚于对待自己。灾荒之年,卖掉自己田地来救济饥民,丰收后,被救济的人要偿还他,祖父说:我本来就有卖掉的想法,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。

刚直敢为而不迷信。眉州人供奉一个称为茅将军的神灵,还给盖了大庙。苏序居然乘着酒醉,带了一伙村仆进庙砸碎神像,扔到溪中,后来甚至拆了庙宇,堪称破除迷信的英雄。

善教子弟读书成才。三个儿子,除大儿苏澹不仕之外,三儿苏洵成文章大家,二儿苏涣成才还在苏洵之前,说是自从五代动乱以来,蜀州求学的人减少,且都不愿出来做官。苏序于是让苏涣到学馆读书,当其以进士身份得到官位,眉州人都把这作为荣耀的事,都效仿苏家教导子孙,可以说引导了眉州的读书风气。

性情洒脱,豪爽不羁。常常和乡下人一起饮酒高歌。儿子苏涣做官喜报送来时,苏序正喝得大醉,将儿子寄来的做官器物放在一布袋中,让村童担着,自己骑在驴背上东倒西歪入城,沿途围观百姓大笑不止,有识之士却知这是名士风采。

最后是一世祖,即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洵。苏洵自己也是成功人士,不是只能做著名儿子的背景,其最令后世津津乐道处,便是发奋读书大器晚成的故事,《三字经》也歌颂:“苏老泉,二十七。始发愤,读书籍。苏轼的《苏廷评行状》,虽然主要说祖父,捎带也言及父亲,说是父亲少时不愿学习,壮年以后,还不能熟知诗书。但祖父从来没有过问,有人因此问他,祖父回答:我的儿子,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?可谓“知其子莫如其父”的绝佳案例。

时下人多爱说: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,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。这话搁在苏洵夫妇身上,也很恰如其分,苏洵一生读书做文和教子成才的成功,多赖妻子程夫人的鼎立相助。

依据司马光应苏轼苏辙兄弟邀请,为其母亲撰写的墓志铭:

程夫人十八岁时嫁到苏家。程家富而苏家穷,夫人嫁过来后,同族人仔细观察她,没发现任何抱怨不满或傲慢自恃的表现。有人对夫人说:你父母不缺少钱财,凭着他们对你的疼爱,去向他们求助,应该没有不遂意的。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?夫人说:我向父母开口,确实能得到资助,但万一有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,那又将怎么办呢?

苏洵二十七岁还不见在学习上下苦功,一天慨然对夫人说:我看自己还是可以学业有成的,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,我将精力都放在读书上,生活来源怎么办呢?夫人说:我早就想说这件事了,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我才学习的!你真有这个志向,生计就由我来操心吧。之后夫人变卖了所有服饰器玩来经营家业,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。

以上两点,前者见其个人的道德修养,说是贤淑女人不过分,后者则显其勤俭持家的能力,无疑也是能干女人。而夫人除相夫有力之外,教子更是深明大义的母亲。给苏轼兄弟讲后汉书《范滂传》,说是东汉范滂为官清正,因得罪奸党而身陷大戮,临刑之前,劝慰母亲不要过分悲伤。范母含泪回答,儿子博得好名声,为母何悲之有。苏轼听到这里,忍不住问母亲:我长大了也要做范滂那样的人,你允许吗?程夫人说:你能做范滂,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母吗?为母能有如此见识,儿子大出息,也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
但总其苏轼后来从政经历,虽也坚持独立人格,且能直抒己见,一不小心开罪了皇帝和权贵,却也乐于认罪服软,以保性命。范滂刚烈难能可贵,苏轼善于自保同样了不起。在古代皇权专制社会,冒死犯谏的愚忠代代都有,苏轼这样的文章大才却千年难得。真聪明人不可以让自己随便就受道德绑架而成了体制的牺牲品。当然,此是后话,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

我的相关日志:

2017-10-06 | 苏轼生平(出生)
2015-10-25 | 苏东坡的时间咏叹
2015-01-15 | 学习东坡好榜样
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